第六章 十九世纪前期文学
十九世纪前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浪漫主义文学。雨果说:“浪漫主义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如同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原则是对文艺复兴文学个性解放的反拨,浪漫主义文学重申个性自由,又是对古典主义过分追求理性原则的拨正,其实质与 18 世纪启蒙思想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在新时代的新表现,整体上属于 19 世纪人道主义思想范畴。
第一节 概述
教学重点: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及成就
教学内容 :
一、产生背景
1 、启蒙思想的确立和启蒙理想的破灭
启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深入人心,激发了个性解放、张扬自我情绪的要求,而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欧洲,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和启蒙者的华美约言相比较起来,由理性的胜利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讽刺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失望忧郁的“世纪病”。
2 、各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特的“唯我论”,都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和“自我”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助长了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主观色彩和个人主义特点。
傅立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助长了耽于幻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谢林的自然哲学和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学说,强化了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崇拜。
3 、各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和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都崇尚主观情感、热爱大自然和民间文学,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4 、对古典主义的反拨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直接动机是颠覆雄距欧洲 200多年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各方面,都存在着规范有余而个性不足,因袭过头而创造不够等局限. 浪漫主义文学以其充沛的激情、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自由无忌的表现形式,对保守过时的古典主义堡垒进行了全面冲击和突围。
二、文学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
1 、强烈的主观色彩
浪漫主义作家大都不满现实,耽于幻想,主张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表现个人理想世界和生命体验,——这是对古典主义呆板、教条创作原则的反拨。
浪漫主义这种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其实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所以,席勒称之为“理想主义”,雨果称之为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还有人称之为“表现主义”、“感伤主义”和“主情主义”。
2 、尊崇传统,主张回到中世纪
浪漫主义者喜欢从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如创作题材、自由通俗的表现形式、生动有趣的民间口语、丰富的艺术想象等。——这是对古典主义“回到古希腊罗马”的反拨。
3 、寄情山水,讴歌自然风光
浪漫主义诗人普遍接受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憎恨城市文明,忘诸山水,逃避现实,如英国的“湖畔派”诗人。——这是对古典主义宫廷美学趣味的反拨。
4 、艺术表现方面
( 1 )喜欢采用艺术夸张和对比手法表现事物特征;( 2 )喜欢描写奇特的人物和环境,虚构离奇怪诞的情节,渲染神秘的不同寻常的氛围等。——这是对古典主义过于拘泥事实的创作原则的反拨。
三、文学成就
1 、德国文学:浪漫主义文学首先在德国兴起。代表人物:史雷格尔兄弟(“耶拿派”)、霍夫曼和海涅。诗人荷尔德林也不容忽视。
2 、英国文学:英国浪漫主义具有反对现实,回归自然的特点。
分两个阶段:
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1798 年,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出版,标志着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1800 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抒情歌谣集〉序言》,强烈地震撼了文坛。
1815 年,华兹华斯的诗单独成集时,又写了一篇序言。
两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抒情歌谣集》只收入柯勒律治的两首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这两首诗以奇幻色彩描摹东方异域风光,别有风味。
骚塞的短诗《书斋咏怀》亦为佳作。表现诗人慕古怀旧之情,出世绝尘之想。
第二代:拜伦、济慈和雪莱。
( 1 )拜伦( 1788 ~ 1824 )
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首次塑造了 “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的形象。
“东方故事诗”发展了“拜伦式英雄”的性格,增强了其叛逆性。代表作《堂·璜》塑造了另类形象,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拜伦式英雄的特点是:天性聪慧且敏感,性格高傲而孤独,思想激进但悲观,富于理想却愤世嫉俗,不满现实但找不到出路,既不愿与上流社会同路,又不愿与下层百姓为伍,与整个世俗格格不入,只能采取个人抗争的方式,这种抗争注定是失败的;拜伦式英雄骨子里具有早期的 “ 多余人 ” 或 “ 局外人 ” 特质。
( 2 )济慈( 1795 ~ 1821 )
济慈只活了 25 岁。创作生涯只有 5 年。代表作《夜莺颂》和《希腊古翁瓶》,表现了对永恒自然美的热爱,对庸俗现实的否定。
济慈得肺病去世后,雪莱为他写了挽歌《阿童妮》,称之为 “ 最活跃、最年轻的诗人 ” , “ 一棵露珠培育出来的鲜花 ” 。
( 3 )雪莱( 1792 ~ 1822 )
雪莱只活了 30 岁。雪莱的诗以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具有金属质感的穿越力取胜。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云》和《致云雀》等。
3 、法国文学: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是先驱。继而有乔治·桑、缪塞、大仲马、雨果等。
4 、俄国文学:奠基者是茹科夫斯基。代表作家是普希金和莱蒙托夫。
5 、美国文学: 1783 年美国成立。欧洲人嘲笑美国没有传统,没有文学,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作家。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实际上是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爱默森 ( 1803-1882 )出身于清教徒家庭,家族累世牧师。爱默森 30 岁前也是职业牧师, 30 岁后从事演说和写作活动。英国作家麦修·亚诺德说:“在 19 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影响更大。”
( 1 )爱默森妙语(《爱默森选集》):
A 、关于人:人——天生是改革者:“一个人是为什么而生的?不过是做一个改革者,将人所造成的东西重新创造过;否认谎言;恢复真理与善;模仿那拥抱一切的大自然,它是从不在它悠远的过去上停留片刻,而是时时矫正它自己,每一个早晨都给我们一个新的日子,在每一个脉搏里都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
B 、关于学者:学者是“思想着的人”:“大自然用她所有的平静的或者有警觉意味的画图来诱导他;人类的过去教诲他;人类的未来邀请他。”
“学者应当是自由的——自由而勇敢;就连在他给自由下的定义里也表示他的自由:‘没有一点阻碍,除非是从他自己的素质里兴起的阻碍'。”
C 、关于阅读: “ 书籍是供学者消闲的。当他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过的抄本上。但是在间歇的黑暗到来的时候 —— 一定有这种时候的 —— 当太阳躲了起来,星群收回它们的亮光的时候 —— 我们走到灯下,灯光继续照耀着我们,领导我们回到东方,黎明在那里。我们听别人发言,为了使我们自己能说话。阿拉伯格言说: ‘ 一棵无花果树,只要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结果子了。 '”
D 、关于大自然: “ 大自然一切的作品都象一家人一样,有一种崇高的相像之点;大自然最喜欢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它们相像,使我们惊奇。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森林中的老酋长的头,立刻使我想起一座光秃秃的山巅,额上的皱纹则使人联想到岩石的地层。有些人的态度里有一种本质的庄严华美,像巴特农殿简单而使人敬畏的雕刻,与最早期的希腊艺术的遗迹。 ”
E 、关于建筑:“哥特式的教堂是石头开了花;然而因为人类无餍地要求和谐,这烂漫的春光又被这种要求所节制。堆积如山的花岗石开成一朵永生的花,它有植物的美,有凌云的高度与远景,同时也有轻灵与细致的完整。”
( 2 )爱默森的诗:
问题
你知道林鸟怎么会用它胸前的羽毛
与树叶来造它的巢?
你知道蚌怎样增建它的壳,
清晨刷新每一个细胞?
你知道那圣洁的松树怎样加增
无数新的松针?
……
可与《圣经 · 约伯记》、屈原《天问》相媲美。
《圣经·约伯记》片段:
以利户对约伯说:
“如何使云中的电光照耀,
你知道吗?
云彩如何浮于空中,
那知识全备者奇妙的作为,
你知道吗?
南风使地寂静,你的衣服就如火热,
你知道吗?……”
上帝在旋风中回答约伯说 :
“是谁定地的尺度 ?
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 ?
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 ?
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 ?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 ,
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海水冲出 , 如出胎胞 .
那时谁将它关闭呢 ? ”
屈原《天问》片段: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爱默森的诗,明显有《约伯记》的印痕,都是对自然奥秘的诗意追问。所不同的是《约伯记》突出上帝造物的大能,有浓厚的宗教气味;爱默森的诗从神界下凡到人间,是对身边事物的诗意遐想,有更亲切的生活气息。
《天问》把屈原从《离骚》的政治抒情诗人的地位,升格到哲学诗人的地位,与前两篇相比,对宇宙及社会历史奥秘的探究博大精深而又诗意盎然,充满东方式渊默的玄奥精妙。
梭罗 ( 1817-1862 )是爱默森的学生。著有 39 卷手稿。他的散文《瓦尔登湖》在西方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译本叠出,总共有三四十种。
一个 19 世纪的陈死人在百年之后的异国突然复活,这个人生前没有职业,没有婚史,性格孤僻,喜好隐居,只活了 44 岁,但是,死后信徒云集,说明了什么?
中国的 “ 梭罗热 ” 得力于两个诗人:一位是徐迟:《歌德巴赫猜想》的作者不能否认他的诗性;另一位是中国诗界的殉道者,诗歌烈士海子。
这两位堪称梭罗的精神兄弟。徐迟推荐《瓦尔登湖》说: “ 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 海子则自称是 “ 物质的短暂情人。 ” 一如梭罗自称是 “ 文明生活中的过客 ” 。
徐迟是《瓦尔登湖》最早的译者。译作于 1949 年在上海初版,问津者寥寥。 50 年代在香港署名 “ 吴明实 ” (无名氏)被盗印达六版之多。 1982 年于上海再版。徐迟的译本是最好的。
海子的诗:梭罗这人有脑子(片段):
1. 梭罗这人有脑子
象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8. 梭罗这人有脑子
月亮照着他的鼻子
9. 那个抒情的鼻子
靠近他的脑子
靠近他深入树林的眼睛
靠近他饮水的唇
(愿饮得更深)
……
10. 白天和黑夜
像一白一黑
两只寂静的猫
睡在你的肩头
你倒在林间路途上
让床在木屋中生病
梭罗这人有脑子
让野花结成果子
……
( 1 )《瓦尔登湖》精彩片段
A 、清醒就是生活:“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B 、时间的溪流:“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见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汩汩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中打鱼,天空的底层里有着石子似的星星。”
C 、安闲的时刻:“在这一个夏天的下午,当我坐在窗口,鹰在我的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三三两两地飞入我的眼帘,或者不安地栖息在我屋后的白皮松枝头,向着天空发出一个呼声;一只鱼鹰在水面上啄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一只水貂偷偷地爬出了我门前的沼泽,在岸边捉到了一只青蛙,芦苇鸟在这里那里掠过,隰地莎草在它们的重压下弯倒;……”
( 2 )梭罗的诗:
烟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
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爱默森:“他惯常的思想使他所有的诗都成为赞美诗,颂扬一切原因的原因,颂扬将生命赋予他并且控制他的精神的圣灵。”
这“圣灵”就是觉悟了的他自己,这种开悟的滋味好极了,正如佛家“如莲的喜悦。”
( 3 )梭罗的生活方式
梭罗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自由纯朴的生活方式。梭罗的生活是简单的。他向人们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啊!”
梭罗生活得“诗意而圣神”,他曾经在家乡瓦尔登湖边盖木屋、种豆子,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就是这种生活的实录。
( 4 )梭罗的意义
现代人身处文明社会的漩涡,被各种外在力量和自身欲望所控制,身不由己,苦不堪言。梭罗反朴归真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弥足珍贵。
对此老子早有警觉,《老子》( 12 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他的时代,已经从贵族生活中,看出人类无厌追逐物质导致异化的趋势。可惜先哲的警示并不能阻止人欲的膨胀,只有当这种膨胀严重地戕害到人自身,危及健康的生活时,人类才会意识到自然、纯朴、自由是多么可贵!梭罗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先觉先行者。
庄子更是激烈地反对人的异化,向往蛮荒的远古社会,《马蹄》: “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古代先哲的思想和行为都太极端而难于实践,梭罗的生活方式却与现实相去不远,好比是现代人心灵的一剂清凉散。
( 1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
前期浪漫主义以欧文、库柏、爱伦·坡为代表。
爱伦·坡的六七十篇短篇小说,描写美的幻灭、凶杀、复仇、恐怖、死亡等,表现人对现实的非常体验,开创了现代心理描写的先河,同时也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的诗名更甚,文学理论也颇有成就。
( 2 ) 30 年代以后的浪漫主义
30 年代以后的后期浪漫主义,以霍桑(《红字》)、麦尔维尔(《白鲸》)为代表,另外,朗费罗的诗歌《海华沙之歌》也较有影响。
霍桑的《红字》以牧师恋爱的故事框架,揭示人性的复杂,表现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批判宗教禁欲主义、社会伦理道德对健康人性的扼杀。
麦尔维尔的《白鲸》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 “ 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小说通过船长亚哈向鲨鱼莫比 · 狄克复仇最终与之同归于尽的故事,喻示了人与神秘自然力的较量、搏斗。小说的价值在于它的无穷寓意。
( 3 ) 50 年代巅峰期
50 年代惠特曼《草叶集》的问世,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进入颠峰期。
《草叶集》收入诗歌近 400 首,囊括了惠特曼所有佳作。
《草叶集》以自由无羁的思想,豪迈粗犷的风格、热情奔放的旋律和独特的“自由体” 形式,震撼了西方诗界,把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6 、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
波兰浪漫主义文学以亚当·密茨凯维奇( 1798 ~ 1855 )为代表,代表作:诗剧《先人祭》和长篇叙事诗《塔
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以裴多菲( 1823 ~ 1849 )为代表。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雅诺什勇士》、《使徒》和《自由与爱情》等。
爱默森 ( 1803-1882 )出身于清教徒家庭,家族累世牧师。爱默森 30 岁前也是职业牧师, 30 岁后从事演说和写作活动。
英国作家麦修·亚诺德说:“在 19 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影响更大。”
爱默森妙语(《爱默森选集》):
A 、关于人:人——天生是改革者:“一个人是为什么而生的?不过是做一个改革者,将人所造成的东西重新创造过;否认谎言;恢复真理与善;模仿那拥抱一切的大自然,它是从不在它悠远的过去上停留片刻,而是时时矫正它自己,每一个早晨都给我们一个新的日子,在每一个脉搏里都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
B 、关于学者:学者是“思想着的人”:“大自然用她所有的平静的或者有警觉意味的画图来诱导他;人类的过去教诲他;人类的未来邀请他。”
“学者应当是自由的——自由而勇敢;就连在他给自由下的定义里也表示他的自由:‘没有一点阻碍,除非是从他自己的素质里兴起的阻碍'。”
C 、关于阅读: “ 书籍是供学者消闲的。当他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过的抄本上。但是在间歇的黑暗到来的时候 —— 一定有这种时候的 —— 当太阳躲了起来,星群收回它们的亮光的时候 —— 我们走到灯下,灯光继续照耀着我们,领导我们回到东方,黎明在那里。我们听别人发言,为了使我们自己能说话。阿拉伯格言说: ‘ 一棵无花果树,只要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结果子了。 '”
D 、关于大自然: “ 大自然一切的作品都象一家人一样,有一种崇高的相像之点;大自然最喜欢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它们相像,使我们惊奇。我曾经看见过一个森林中的老酋长的头,立刻使我想起一座光秃秃的山巅,额上的皱纹则使人联想到岩石的地层。有些人的态度里有一种本质的庄严华美,像巴特农殿简单而使人敬畏的雕刻,与最早期的希腊艺术的遗迹。 ”
E 、关于建筑:“哥特式的教堂是石头开了花;然而因为人类无餍地要求和谐,这烂漫的春光又被这种要求所节制。堆积如山的花岗石开成一朵永生的花,它有植物的美,有凌云的高度与远景,同时也有轻灵与细致的完整。”
爱默森的诗:《问题》:
你知道林鸟怎么会用它胸前的羽毛
与树叶来造它的巢?
你知道蚌怎样增建它的壳,
清晨刷新每一个细胞?
你知道那圣洁的松树怎样加增
无数新的松针?
……
可与《圣经 · 约伯记》、屈原《天问》相媲美。
《圣经·约伯记》片段:
以利户对约伯说:
“如何使云中的电光照耀,
你知道吗?
云彩如何浮于空中,
那知识全备者奇妙的作为,
你知道吗?
南风使地寂静,你的衣服就如火热,
你知道吗?……”
上帝在旋风中回答约伯说 :
“是谁定地的尺度 ?
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 ?
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 ?
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 ?
那时晨星一同歌唱 ,
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海水冲出 , 如出胎胞 .
那时谁将它关闭呢 ? ”
屈原《天问》片段: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爱默森的诗,明显有《约伯记》的印痕,都是对自然奥秘的诗意追问。所不同的是《约伯记》突出上帝造物的大能,有浓厚的宗教气味;爱默森的诗从神界下凡到人间,是对身边事物的诗意遐想,有更亲切的生活气息。
《天问》把屈原从《离骚》的政治抒情诗人的地位,升格到哲学诗人的地位,与前两篇相比,对宇宙及社会历史奥秘的探究博大精深而又诗意盎然,充满东方式渊默的玄奥精妙。
梭罗 ( 1817-1862 )是爱默森的学生。著有 39 卷手稿。他的散文《瓦尔登湖》在西方日益受到重视,在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译本叠出,总共有三四十种。
一个 19 世纪的陈死人在百年之后的异国突然复活,这个人生前没有职业,没有婚史,性格孤僻,喜好隐居,只活了 44 岁,但是,死后信徒云集,说明了什么?
中国的 “ 梭罗热 ” 得力于两个诗人:一位是徐迟:《歌德巴赫猜想》的作者不能否认他的诗性;另一位是中国诗界的殉道者,诗歌烈士海子。
这两位堪称梭罗的精神兄弟。徐迟推荐《瓦尔登湖》说: “ 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 海子则自称是 “ 物质的短暂情人。 ” 一如梭罗自称是 “ 文明生活中的过客 ” 。
徐迟是《瓦尔登湖》最早的译者。译作于 1949 年在上海初版,问津者寥寥。 50 年代在香港署名 “ 吴明实 ” (无名氏)被盗印达六版之多。 1982 年于上海再版。徐迟的译本是最好的。
海子的诗:《梭罗这人有脑子》(片段):
1. 梭罗这人有脑子
象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8. 梭罗这人有脑子
月亮照着他的鼻子
9. 那个抒情的鼻子
靠近他的脑子
靠近他深入树林的眼睛
靠近他饮水的唇
(愿饮得更深)
……
10. 白天和黑夜
像一白一黑
两只寂静的猫
睡在你的肩头
你倒在林间路途上
让床在木屋中生病
梭罗这人有脑子
让野花结成果子
……
《瓦尔登湖》精彩片段:
A 、清醒就是生活:“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B 、时间的溪流:“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见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汩汩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中打鱼,天空的底层里有着石子似的星星。”
C 、安闲的时刻:“在这一个夏天的下午,当我坐在窗口,鹰在我的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三三两两地飞入我的眼帘,或者不安地栖息在我屋后的白皮松枝头,向着天空发出一个呼声;一只鱼鹰在水面上啄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一只水貂偷偷地爬出了我门前的沼泽,在岸边捉到了一只青蛙,芦苇鸟在这里那里掠过,隰地莎草在它们的重压下弯倒;……”
梭罗的诗:《烟》
我本来只有耳朵,现在却有了听觉;
以前只有眼睛,现在却有了视力;
我只活了若干年,而现在每一刹那都生活,
以前只知道学问,现在却能辨别真理。
爱默森:“他惯常的思想使他所有的诗都成为赞美诗,颂扬一切原因的原因,颂扬将生命赋予他并且控制他的精神的圣灵。”
这“圣灵”就是觉悟了的他自己,这种开悟的滋味好极了,正如佛家“如莲的喜悦。”
梭罗的生活方式 :
梭罗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自由纯朴的生活方式。梭罗的生活是简单的。他向人们呼吁:“简单,简单,简单啊!”
梭罗生活得“诗意而圣神”,他曾经在家乡瓦尔登湖边盖木屋、种豆子,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就是这种生活的实录。
梭罗的意义:
现代人身处文明社会的漩涡,被各种外在力量和自身欲望所控制,身不由己,苦不堪言。梭罗反朴归真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自由之路,弥足珍贵。
对此老子早有警觉,《老子》( 12 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在他的时代,已经从贵族生活中,看出人类无厌追逐物质导致异化的趋势。可惜先哲的警示并不能阻止人欲的膨胀,只有当这种膨胀严重地戕害到人自身,危及健康的生活时,人类才会意识到自然、纯朴、自由是多么可贵!梭罗的意义就在于他是先觉先行者。
庄子更是激烈地反对人的异化,向往蛮荒的远古社会,《马蹄》: “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古代先哲的思想和行为都太极端而难于实践,梭罗的生活方式却与现实相去不远,好比是现代人心灵的一剂清凉散。
( 1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
前期浪漫主义以欧文、库柏、爱伦·坡为代表。
爱伦·坡的六七十篇短篇小说,描写美的幻灭、凶杀、复仇、恐怖、死亡等,表现人对现实的非常体验,开创了现代心理描写的先河,同时也是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的诗名更甚,文学理论也颇有成就。
( 2 ) 30 年代以后的浪漫主义
30 年代以后的后期浪漫主义,以霍桑(《红字》)、麦尔维尔(《白鲸》)为代表,另外,朗费罗的诗歌《海华沙之歌》也较有影响。
霍桑的《红字》以牧师恋爱的故事框架,揭示人性的复杂,表现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批判宗教禁欲主义、社会伦理道德对健康人性的扼杀。
麦尔维尔的《白鲸》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 “ 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小说通过船长亚哈向鲨鱼莫比 · 狄克复仇最终与之同归于尽的故事,喻示了人与神秘自然力的较量、搏斗。小说的价值在于它的无穷寓意。
( 3 ) 50 年代巅峰期
50 年代惠特曼《草叶集》的问世,标志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进入颠峰期。
《草叶集》收入诗歌近 400 首,囊括了惠特曼所有佳作。
《草叶集》以自由无羁的思想,豪迈粗犷的风格、热情奔放的旋律和独特的“自由体” 形式,震撼了西方诗界,把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6 、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
波兰浪漫主义文学以亚当·密茨凯维奇( 1798 ~ 1855 )为代表,代表作:诗剧《先人祭》和长篇叙事诗《塔
匈牙利浪漫主义文学以裴多菲( 1823 ~ 1849 )为代表。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雅诺什勇士》、《使徒》和《自由与爱情》等。
自读书目: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唐璜》;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抒情歌谣集》 ;
﹡《爱默森选集》,张爱玲译;
﹡梭罗《瓦尔登湖》;
霍桑《红字》;
惠特曼《草叶集》;
﹡麦尔维尔《白鲸》
四、《白鲸》电影片段欣赏
思考题:
1 、概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2 、浪漫主义文学有何特征?
3 、列举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及其代表作。
第二节 雨果
教学重点:《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形象及浪漫主义特征
教学内容:
一、雨果生平经历
维克多 · 雨果( 1802 —— 1885) 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 袖、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伟大旗手、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圣手。
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平民家庭,父母 政见不和离异,雨果跟随母亲长大。雨果少年早慧, 15 岁获法兰西学士院征文奖,18 岁获图卢兹学士院“ 文艺竞赛硕士 ”荣誉称号,夏多布里昂称之为“卓绝的神童 ”。
雨果是当之无愧的浪漫主义文学领袖。在理论上,《〈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创作实践上,雨果的剧本《 欧那尼 》的上演,彻底 击败了古典主义戏剧,占领了欧洲古典主义的堡垒 — — 法国文学阵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雨果少年时代狂热崇拜拿破仑,王政复辟时期 倾向保皇党,1830年支持共和党,1845年成为 贵族议员,1848年又成为共和主义者,1851 年,反对路易-波拿巴政变,被迫流亡19年, 1870年回国参加普法战争,1871年又反对巴黎 公社,但同情被镇压的工人。雨果的政治态度表面上反复动摇于共和党与保 皇党之间,但是 “ 万变不离其宗 ” ,这个 “ 宗 ” 即 他的人道主义立场,所以,人民爱戴他。无论他身处流亡逆境,还是鲜花包围的顺境, 无论他的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雨果的作品都 突出一个主题:对专制暴虐的无比痛恨,对人 间苦难的悲悯同情。对人的关怀,使他的作品 充满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感,成就了他一个圣 者的情怀。
二、雨果的浪漫主义理论建树
雨果( 1802 —— 1885 )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伟大旗手、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圣手。其文学创作特征:人道主义;浪漫主义。
理论建树: 1827 年,雨果发表诗剧《克伦威尔》及其序言,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该剧本不适宜演出,而《序言》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里程碑。
《序言》强烈反对古典主义及其“三一律”,主张反映时代精神,表现地方色彩,贴近现实。并且阐述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通过夸张对比,突出“丑” 在美学上的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雨果的文学创作
雨果创作生涯长达60年,一生硕果累累,著作等身。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论各方面成就斐然。诗歌有《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奇》、 《凶年集》等。戏剧有《欧那尼》、《吕依 · 布拉斯》等。文论有《〈克伦威尔〉序言》 等。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 工》、《笑面人》和《九三年》等。
1830 年 2 月,雨果创作的悲剧《欧那尼》上演,引发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决战,以浪漫主义的胜利告终。
三部小说代表其创作高峰:
《巴黎圣母院》(1831):表现人与宗教的冲突,写神权对人性的奴役。
《悲惨世界》(1862):写于流亡期间。表现人与社会的冲突,写社会制度(不公正的法律)对人的摧残。雨果在《作者序》中写道:“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书都不会是无用的。”
《海上劳工》(1866):写于流亡期间。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写人类与强大自然力的搏斗。
雨果认为:自然力、宗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压迫人类的三座大山。
《笑面人》(1869)是流亡期间写的最后一部小说。表现残酷的宫廷斗争对善良无辜者的摧残。
《九三年》(1874):最后一部小说。表现暴力革命与善良人性的冲突。
四、《巴黎圣母院》赏析
1 、人物及情节
人物: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孚罗洛
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
敲钟人——吉卜赛人卡西莫多
王室近卫弓箭手队长——弗比斯
流浪诗人、悲剧作家——甘果瓦
隐修女——居第尔
2 、主题:
□ ( 1 )表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克罗德这一形象,批判了教会的邪恶和伪善,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通过爱斯美拉达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善良无辜者的赞美和同情;通过卡西莫多和乞丐王国的故事,歌颂下层人民反抗黑暗势力的斗争。
# ( 2 )表现灵与肉、神性与人性的冲突,善与恶的较量,美与丑的辨证统一。结局:世俗欲望战胜了宗教信仰;美善被邪恶毁灭,所以,《巴圣母院》是一曲同时唱给信仰和人性的挽歌。
3 、人物形象分析
克罗德:是“密室”墙壁上“命运”的刻字者。复杂人性的代表:既有善的因素——抚养弟弟;收养教育卡西莫多。又是万恶之源——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悲剧的制造者。可看作第一主人公。
性格特点:
□# ( 1 )表现神权与人性的冲突,灵与肉的搏斗,描写人性被扭曲之后可怕的反弹,正常生理欲望被压抑之后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足以摧毁信仰、人性、自我。克罗德:“我是个学者,却辱没了科学;我是个绅士,却败坏了自己的名声;我是个神甫,却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向上帝的脸上吐唾沫!”
# ( 2 )异化和沉沦:克罗德的性格经历了两次异化(扭曲):神权和情欲。两次沉沦:信仰的沉沦和人性的沉沦。
克罗德的命运不同于其他神甫恋爱的悲剧命运,如《荆棘鸟》中的男主人公拉尔夫、《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等。表现为:
① 冲突的过程不同:这些神甫在人性与信仰冲突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次屈服于情欲,是沉沦;第二次在忏悔、痛苦的自惩中得到净化和救恕,是升华。
②冲突的性质不同: 这类神甫内心的冲突,是爱情与信仰的冲突,即善与善的冲突,对与对的抗争,因而,赢得人们普遍的同情,最终,获得上帝的宽恕。
克罗德的悲剧原因:
□ ①教会的伪善和扭曲人性的本质。
# ②命运。命运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在 克罗德身上表现为:人自身无法规避的、又不可调和的矛盾性,不可把握性,一种神秘的异己力量。克罗德:“我觉得命运的手已经把我抓住了。”“我觉得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统治着我们,使我说不明白。”
爱斯美拉达:真善美的化身。其真表现为: ① 率真的性格。 ② 真情流露。其善表现为:对弱者的同情。其美表现为:外在美与内在美(善良、坚贞、刚烈、疾恶如仇)的统一。其性格带有原始的野性美。
卡西莫多:是一个美丑善恶辨证的组合体。外表奇丑,内心奇美。其天性也是善恶并存的:善表现为对爱斯美拉达的卫护;恶表现为对克罗德的愚忠,这种“恶”又包含着“善”因——对克罗德的感恩。这个形象典型地应证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
甘果瓦和弗比斯:一文一武,两个庸人。甘果瓦:“百无一用是书生”——怯懦,糊涂。弗比斯:“纨绔子弟少伟男”——无情,无义。
居第尔:母爱的代表。神圣而原始。
4 、艺术特征
总体上体现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
( 1 )体现为“奇”:奇人、奇事、奇情、奇境。
奇人:指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奇美如爱斯美拉达,奇丑如卡西莫多,奇恶如克罗德,奇怪如居第尔。雨果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将人类某一种性格特征浓缩在特定人物身上,并且极端化,显示出入木三分的性格力量,体现一种“片面的深刻”。弊端是人物容易流于类型化、概念化,成为性格符号。但雨果作为文学大师,通过种种手段力避这些缺陷。 巴黎圣母院 奇事: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具体表现为:其一,悬念设置:比如:第二卷就设置了四个悬念:面目阴沉的秃顶男子是谁?洞窟中的女修士是谁?弗比斯与爱斯美拉达的爱情结局如何?卡西莫多的命运怎样?其二,巧合因素:这是一种戏剧手法,即“无巧不成书”。雨果:“小说就是超出了舞台比例的戏剧。”比如:“英雄救美”的巧合;母女重逢即成死别的巧合;善恶同归于尽的巧合;“化尘”的巧合,等等。
奇情:其一指极端情感:克洛德的情欲,居第尔的母爱,爱斯美拉达对弗比斯的爱情,爱斯美拉达对爱斯美拉达的卫护等等。其二,指奇特的人物关系造就的奇特情感:克洛德(禁欲者)——爱斯美拉达(流浪女);卡西莫多(奇丑)——爱斯美拉达(奇美);爱斯美拉达(流浪者)——弗比斯(王室近卫弓箭手队长;居第尔(痛失爱女的母亲)——爱斯美拉达(遭痛恨的吉普赛人),相逢即死别。
奇境:指不同凡响的场面描写。场面一:巴黎司法宫广场的愚人节狂欢场面;场面二:格雷沃广场上爱斯美拉达与小山羊的杂耍场面;场面三:圣迹区奇特的死刑和婚礼场面;场面四:卡西莫多示众场面;场面五:圣迹区流浪汉半夜攻打巴黎圣母院的场面;卡西莫多的敲钟楼;居第尔的“老鼠洞”等,共同构成 15 世纪巴黎独有的社会环境。
( 2 )对照原则的运用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忠实地实践了其理论主张。
A 人物对照:外部对照:克洛德(善)——爱拉达、卡西莫多(恶);爱斯美拉达(美)——卡西莫多 (丑);爱斯美拉达(真)——弗比斯(伪);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
内部对照:横向对照:爱斯美拉达的灵与肉、善与恶,爱斯美拉达的爱与憎,卡西莫多的善与恶、爱与憎,居第尔的爱与恨……形成对照;纵向对照:克洛德由虔诚的宗教学者变成罪孽深重的恶魔;卡西莫多克洛德由惟命是从到杀死他;爱斯美拉达对卡西莫多由惧怕到友善;居第尔对爱斯美拉达由爱转恨等形成对照。
内外对照:克洛德外表严肃冷峻,内心欲火中烧、丧失理性;卡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等。
B 情节对照:克洛德追踪迫害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多时刻保护爱斯美拉达构成对比,克洛德收养卡西莫多与卡西莫多“恩将仇报”构成对比,居第尔先前对爱斯美拉达的仇恨与后来对爱斯美拉达的疼爱构成对比等。
C 环境对照:爱斯美拉达与小山羊加里的表演杂耍的热烈场面与克洛德阴沉枯燥乏味的书斋构成对比;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环境与“乞丐王国”构成对比;巍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与居第尔苦修的“老鼠洞”构成对比等。
五、《巴黎圣母院》电影片段赏析
六、《悲惨世界》电影片段赏析
自读书目
1 、文论:雨果 《〈克伦威尔〉序言》
2 、作品: ﹡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思考题
1 、概述雨果的理论建树及文学创作情况
2 、概括《巴黎圣母院》主题
3 、分析《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4 、概念释义: “美丑对照原则”
网上讨论: 你认为谁是《巴黎圣母院》中真正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