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部分

文章作者:时间:2010-06-08浏览:12

东方文学部分(学生自读)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概述

 

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以及希伯来等文明古国既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文学的发样地。

一、上古东方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东方古国的上古文明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考察上古东方的社会和文化,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   历史进化的不充分性。

第二、   专制统治的严酷性。

第三、   社会发展的缓慢性。

第四、   文化心理的狭隘性。

二、各国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

   1、埃及古代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一。最负盛名的是宗教诗《亡灵书》。

   2、巴比伦古代文学的历史悠久。史诗《吉尔伽美什》代表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水准,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编定的史诗。

   3、印度古代文学极其丰富。分为三个时期:吠陀时期、史诗文学、古典梵语文学。

   吠陀时期: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文学价值最高。

   史诗文学:两大史诗《摩河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被认为是世界最长的史诗。

   古典梵语文学: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有马鸣的《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伐致呵利的抒情诗《三百咏》、首陀罗迦的《小泥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等。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是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4、希伯来的古代文学作品大部分汇集在公元前2世纪编订的《旧约》里。《旧约》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上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口头创作丰富,以民间文学为主。

2、文学与历史、哲学、宗教、政治法律、道德伦理的著作没有严格的区别,多数作品既是民族、国家的文献汇编,也是文学创作集子。

3、突出集体力量,强调道德规范的主题占重要地位。

4、偏重于庄重肃穆、敦厚恬静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旧约》文学

 

一、《旧约》概况

1、《旧约》的组成部分:旧约大部分是以希伯来文写成的,其余部分是用亚兰文写成的,最重要的旧约希伯来抄本是《马索拉文本》、《撒玛利亚五经》、《四海古卷》和《七十士译本》。由律法书(摩西五经)、历史书(约书亚记到以斯帖记)、智慧书(约伯记、诗篇、箴言和雅歌)和先知书(以赛亚书到玛拉基书)组成。

2、《旧约》事件发生的地点及时间:以色列位于中东地区,是亚、非、欧的交叉点,主要分为四个地区:海岸平原、中部山地、约旦裂谷和约旦河东部高原。旧约的时间横跨将近两千年历史,亚伯拉罕、伊萨和雅各处于公元前20001500年之间的青铜时代;摩西与约书亚处于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5501200年之间。士师到联合王国时代属于铁器时代,约书亚在前1200332年之间。

3、《旧约》在整本圣经中的地位:通过旧约,我们了解到人类的来源和堕落的历史,还有神的救赎,旧约是新约的文学背景和历史基础,是新约最重要的神学核心。

二、《旧约》文学

    1、神话传说是《旧约》中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汇编在《创世纪》中。主要有上帝创世、伊甸乐园、诺亚方舟、巴别塔等神话和希伯来早期几代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和摩西的神话传说。

    2、史传文学以希伯来的民族的历史作素材,交织穿插民间传说,真实史料和艺术想象并重,既真实地再现了征服迦南、建立联合王国、反击异族入侵、维护民族信仰地历史事件,又艺术地刻画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民族英雄。约书亚、波拉底、参孙、扫罗、大卫、所罗门都是这类民族英雄。

3、诗歌在《旧约》中不仅数量大,占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而且文学成就也最高。《旧约》诗歌种类繁多,大致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类。前者的主要诗集有《诗篇》、《耶利米哀歌》和《雅歌》;后者的主要诗集有《箴言》、《传道书》和《约伯记》。

《雅歌》诗一部洋溢者生命的内在要求、极力渲染青年男女的情爱,但格调高雅、风格清新。艺术上叙事、描写、抒情有机融合,运用男女应答对唱的表达方式;采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性隐喻,以唤起读者情感和感官的反应;以田园风光烘托爱情的纯真炽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先知文学是《旧约》的重要文学类型,其内容和艺术表现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谓“先知”是最先领受上帝旨意的人,是上帝选派到民众中的使者,以晓谕上帝旨意和警戒世人为己任。实际上他们是在希伯来鼎盛期过后几百年的“多事之秋”出现的一批感受敏锐、不畏强权、富于才智、追求真理的爱国志士。先知文学就是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创作的作品,在作品中他们揭露黑暗、抨击丑恶、呼唤变革、预言未来,行文当中富于激情和幻想,充满鼓动性和感召力。《以赛亚》书和《耶利米书》是先知文学的代表作。

5、原始小说是《旧约》中出现最晚的文学样式。其中重要的原始小说有田园小说《路得记》、寓言小说《约拿记》、历史小说《以斯贴记》。

综观《旧约》文学,它以希伯来民族得历史文化为背景,深刻地熔凝着希伯来的民族精神,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价值。

首先是《旧约》文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其次是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再次是宗教意识和神秘色彩。

 

第三节  迦梨陀娑

 

一、生平与创作

迦梨陀娑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剧作家。但关于他的生平材料流传下来的却很少,出生年代不详,生活活动也不能确定。 

    流传下来又得到公认的迦梨陀娑的作品有七部

1)《鸠摩罗出世》和《罗怙世系》,叙事诗,古典叙事诗的范本。

2)《时令之环》和《云使》,抒情诗,古典抒情诗的典范。

3)《摩罗维迦和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剧本,其中《沙恭达罗》是印度古典戏剧的典范。

二、《沙恭达罗》

1)取材及情节:

     剧本取材于印度古代传说。剧情叙述国王豆扇陀在一次打猎中遇见美丽无比的静修林姑娘沙恭达罗,两人一见钟情,互相深深地爱慕着。不久后,两人在既无媒妁之言、也无亲属佐证的情况下自由结合。豆扇陀回宫后,沙恭达罗整天惦念着他,以至慢待了一位脾气暴躁的大仙人。仙人诅咒她:爱她的豆扇陀会忘记她,除非见到他送给她的信物才会恢复记忆。果然,当沙恭达罗前往宫中寻夫的时候,豆扇陀怎么也想不起她。不幸的是,豆扇陀赠送给她的信物——一枚戒指也在途中失落。悲愤的沙恭达罗被天女带往仙山。豆扇陀在见到失落的戒指后猛然记起事情的真相,痛苦不可言状。最后豆扇陀在助阵天帝凯旋时途径仙山,夫妻重逢团圆,他们的儿子就是婆罗多族的祖先。

2)主要人物:

     沙恭达罗:完美女性。质朴而温柔,热情而勇敢。

     豆扇陀:(明写)有道明君,多情之人

            (暗写)荒淫好色,用情不专。

3)思想意义:《沙恭达罗》描绘了一个美妙温柔的爱情世界,是一篇爱情颂歌。对于剧中表现和赞美的爱情,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这种爱情具有理想色彩。其次,这种爱情的基础是郎才女貌。第三,这种爱情具有强烈的肉欲色彩。不过,不能把这种爱情简单地视为低级情欲,其中蕴含着古代印度人尤其是崇拜湿婆大神的印度教徒的宗教观和人生观。他们主张在肉欲的满足中保持心灵的纯洁和精神的超越。

    因而,《沙恭达罗》的爱情主题具有超越现实的进步意义,也包含了印度古代文化的深层观念。

4)艺术特点:

     首先,情节结构安排巧妙,各幕之间既自然又紧凑。

     其次,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再次,语言流畅,文质相当。

    《沙恭达罗》为迦梨陀娑赢得了世界声誉。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率先于1789年将其译成英文出版,并称迦梨陀娑为“印度的莎士比亚”。歌德在1791年写诗赞美《沙恭达罗》道:“倘要用一言说尽——春华秋实,大地天国,心醉神迷,惬意满足,那我就说:沙恭达罗!”

 

 

 

 

 

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一节

 

一、中古东方社会、文化的特点

第一,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而不平衡。

第二,三大文化圈的形成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古时期,在东方几大古老文明的基础上,经过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演变,形成三大各具特色又极富生命力的文华圈:东亚文化圈,南亚、东南亚文华圈和西亚、北非文华圈。三大文化圈相互交流影响,形成多彩多姿的文化景观。

第三,民间文学、宗教意识影响深重。

二、文学发展状况

(一)阿拉伯文学

《一千零一夜》共包括160多个故事,套在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里。

1、故事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源于印度和波斯;第二,源于伊拉克,即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拔斯王朝时期的故事;第三,源于埃及。

    2、《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

首先,歌颂纯洁坚贞的爱情,谴责荒淫放荡的情欲。

其次,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宿命意识。

再次,再现当时商业繁荣的背景和商业民族精神。

第四,揭示社会黑暗,同情百姓疾苦。

3、《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

①浪漫的幻想和人情世态的真实描绘的融合是故事集的最鲜明的特征。

②情节结构极富民间文学特色。故事集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情节变化莫测。

③鲜明的对比手法是《一千零一夜》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

(二)日本文学

1、奈良时代编纂的一些古文献有《古事记》、《日本书记》、《风土记》。

编纂的诗歌总集《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和歌总集,20卷收入诗歌4500余首,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即“万叶假名”记录,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集合了包括山上亿良、柿本人麻吕、大伴家持等很多诗人的作品。

2、江户时期的市民文学的代表诗人松尾芭蕉是著名的俳句作家,称为“俳圣”,小说代表作家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包括反映商人阶层爱与生活的“好色物语”(如《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好色五女人》等)和描写商人经济生活的“町人物语”(如《日本永代藏》《世间兄算用》),另外还有记述武士生活的“武家物语”(如《西鹤诸国故事》《武家义理物语》等)。

3、紫式部

1)生平与创作

紫式部(约978-约1014)出生于书香门弟。对于她的生平活动,今人所知甚少。

    1006年——1011年在后宫担任一条天皇中宫藤原彰子的侍女。传世的作品有三部《紫氏部集》《紫氏部日记》和《源氏物语》。

  2)《源氏物语》

①内容介绍(略)

《源氏物语》以光源氏父子的生活经历为经,以宫廷男女贵族的爱欲描写为纬,经纬交错,织就了平安宫廷贵族恋情的画卷。

②人物形象:

    光源氏是作家精心刻画的艺术形象。作者从外貌、才能、道德品质等多方面赋予他许多美好的品性,他既有济世治国的政治爱能,又有雍容大度的政治风度和各式各样的女性交往,但也有好色的缺点。

作者还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像藤壶、紫姬、三公主这样的上层贵族妇女,也有空蝉、夕颜、末摘花、明石姬这样的中层贵族妇女。在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中,紫式部直接把自己痛苦的人生体验艺术地展现出来。尽管她们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痛苦、哀伤的悲剧命运大体相同:不是郁郁而死,就是削发为尼。

③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源氏物语》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首先表现在感物兴叹、情景交融的自然景物描写。紫式部善于以情感化的景物刻画人物、推进情节或烘托气氛。

其次,细腻的把握人物的感受,表现人物心灵纤细的颤动。

再次,在情节叙述中,交织穿插富于抒情色彩的诗歌,不仅行文灵活多致,更有助于描绘人物情感升华,达到散文叙述难以达到的情感高度。

总之,感物兴叹、情景交融,细致地表现人物复杂地心理世界,诗文并茂等艺术手段地运用,形成了《源氏物语》纤巧细密、温婉优雅、余情蕴籍、凄清缠绵地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与小说地“物哀”精神相适应,形式内容高度统一。

(三)印度文学

印度中古文学分为两大阶段:

112世纪以前的古典梵语文学:

古典梵语文学在籍多王朝兴盛之后,从戒日王朝至12世纪继续繁荣。梵语诗歌、故事、戏剧、小说和文学理论都产生一批重要成果。

213世纪以后地地方语文学:

印地语文学中出现了“虔诚派”四大诗人:格比尔、加耶西、苏尔、杜勒西。

杜勒西的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录》被当作宗教的经典、文学的典范、伦理道德的宝库、生活百科全书,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家喻户晓。

(四)波斯文学

鲁达基(858941):波斯文学史上的“诗歌之父”,据说他的诗集100130多万行,可惜流传下来的很少。

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

菲尔多西:长诗《王书》(又译《列王记》)先存10万行左右,写了35年,从波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国王写到萨珊王朝的末代国王为止,25个王朝50多个帝王的故事。

    萨迪:谢赫•穆斯列赫丁•阿普杜拉•萨迪•设拉子伊,诗体10卷故事集《果园》又名《萨迪书》,1258年完成《蔷薇园》。

    哈菲兹:在文学史上被誉为加宰里(一种抒情诗体)大师,哈菲兹是笔名,意为“能熟背《古兰经》的人”。

内扎米:长篇叙事诗大师,爱情悲剧《蕾丽与马季侬》有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五)朝鲜文学

新罗时期,崔志远的文集《桂苑笔耕》曾收入我国的《四库全书》,其中汉文诗中最优秀的作品有七言诗《双女坟》、五言古诗《江南女》、《古意》、《寓兴》和《蜀葵花》。

高丽时期,汉诗占据主流。

李奎报和李齐贤被称为“高丽文学双璧”。

    李奎报写高丽始祖东明王开国业绩的长诗《东明王篇》、《孀妪叹》、《苦寒吟》、《代农夫吟》。

    李齐贤的《蜀道》、《望华山赋水调歌头》、《焦山》、《金刚山二绝》、《朴渊》。

1516世纪,金时习的短篇小说集《金鳖新话》。

1718世纪,人民集体创作的小说《壬辰录》,许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洪吉童传》,金万重的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

1819世纪,《春香传》。

(六)越南文学

阮屿的《传奇漫录》共420个故事,被誉为越南的《聊斋志异》。

阮攸曾出使中国,将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改为具民族特色的六八体诗,创作了同名作品《金云翘传》,又称《翘传》或《断肠新声》。

(七)东南亚文学

泰国曼谷王朝二世王菩陀勒拉与诗人顺吞蒲等人根据民间流传的说唱故事,编纂整理成文学名著《昆昌与昆平》。

缅甸著名诗人、剧作家吴邦雅的名剧《卖水郎》。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古典文学名著主要有《马来由史话》和《杭•杜亚传》。

 

第三章 近现代东方文学

 

                                 第一节

 

一、近现代东方社会、文化的特点

    由于东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专制统治的残酷,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非常缓慢,到19世纪中期除日本外,东方国家几乎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在这种大历史背景下,我们将东方进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社会结构性震动与新社会秩序的探寻。

其次,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第三,文化发展上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世界化、救亡与启蒙的种种矛盾与困惑。

二、近现代东方文学的特点

第一,与东方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联系,突出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时代主题,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第二,描写农村题材,刻画深受殖民统治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农民形象。

第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四,悲愤与躁动的主体艺术风格。

三、日本近现代文学

日本是东方第一个自觉地、大规模地引进西方文化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地国家。明治维新以后,在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经过20余年的思想启蒙,1885年坪内逍遥发表日本近代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诞生。此后,日本文坛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流派。代表日本进现代文学成就的作家是夏目漱石、岛崎藤村、芥川龙之芥、谷崎润一朗和川端康成等。

芥川龙之芥(18921927)是日本现代短篇小说巨匠。芥川主张理智地分析现实,艺术地反映现实,追求作品的深度和表现技巧的完美。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人生和人性的主题,凝结着作者敏锐的感受和深邃的目光。成名作《罗声门》借古代京都罗声门下弱肉强食的一幕特写,表明为求生而损人利己是人的本能。《鼻子》通过禅智内功鼻子大小变化引起人们议论及当事人的内心感受,表现自我的脆弱和自尊的可悲,社会评论对个人心理的扭曲以及个人得不到社会认同的孤独与困惑。芥川的小说总是这样超越对具体物象的评价而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普遍人性,因而贯穿着一种彻底的理性精神。后期代表作是《河童》。

三、印度文学

    印度在近代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其近代启蒙文学发展步履艰难,一方面西方近代文学中的人性意识、平等观念和反封建色彩以及富于表现力的文学形式与手段,冲击着印度传统文学;另一方面,反殖民统治的现实政治需要,使印度近代启蒙作家难以摆脱“民族清洁”,复兴民族传统成为印度近代启蒙文学的基本色调。20世纪20年代独立前的印度现代文学有受甘地主义影响的民族主义文学,有受西方非理性思潮影响的“实验文学”,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受苏联影响的“左翼文学”,但民族主义文学依然是主流。5060年代独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印度进步作家创作的主流。

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是印度孟加拉语近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拉吉莫汉之妻》、《阿难陀寺院》、《毒树》等。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文学德奠基人。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里程碑意义的作家。

四、阿拉伯文学

纪伯伦(18831931)是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一座高峰,他是阿拉伯现代文学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拉伯现代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奠基者。

代表作散文诗集《先知》是纪伯伦最深刻和最优美的作品。这部哲理性散文诗集内蕴丰富,风格独特,意境深邃,具有教谕性和启示性,是东方现代“先知文学”的一个典范。

 

第二节 夏目漱石

 

一、生平和创作

    夏目漱石(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肋,曾赴英国留学,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创作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标志着日本现代文学进入了成熟期。

代表作有小说《我是猫》、《哥儿》、《旅宿》、《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路边草》、《明暗》等。

夏目漱石深受东方传统文学的影响,也接受了西方近代文学思想。他在创作上总的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其作品真实、细腻地再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集东西方弊病于一身地畸形社会力知识分子的心态,这也是作家本人的苦恼、彷徨和探索的反映。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幽默,构思巧妙,结构多样,语言朴素细腻,还常把俗语、汉语、佛语、雅语及西方语言融入作品,表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二、《我是猫》

1、内容简介:

小说以一只猫为叙述者,通过猫的眼睛展开了对人类社会的观察,惟妙惟肖地描写了苦沙弥等日本知识分子的生活。

    主人公若沙弥是一个复杂矛盾的形象,他既崇高又渺小,既可爱又可笑。

2、作品的思想内容:

《我是猫》产生之时,日本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正逐渐进入世界列强之列。作为一个清醒的知识分子,夏目漱石看到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我是猫》正是针对明治社会的种种弊端而发的,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

首先,小说有力地揭露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对当时社会中的拜金主义、军国主义、黑暗的统治机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虚伪的关系,等等,都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并指出了这个社会所面临的穷途末路的境地。

其次,作者通过对苦沙弥等正直善良,对现实不满但又软弱无力,缺乏行动的知识分子的可怜可悲的处境的描写,真实地勾勒出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地图画。

3、艺术风格:

首先,作品构思奇特,通过猫地眼睛观察、评论人类社会。

其次,作者运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嘲笑了社会的黑暗。

《我是猫》是日本现代文学中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

 

第三节 泰戈尔

 

一、生平和创作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泰戈尔以诗歌创作著称,诗集代表作有《吉檀珈利》、《园丁集》、《新月集》、《迷途的鸟》、

《飞鸟集》等。

二、《吉檀迦利》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英文散文诗集,共收入103首诗,取自其他诗文集,自己译成散文诗。1913年诗人因为这部诗集表现了最优秀的“理想主义倾向”,技巧完美,“含意深远,清新而美丽”,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  内容:

“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音译,意思是“奉献”,这就表明这些诗是诗人献给他心目中的神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融合,以达到与神合而为一的理想境界的迫切心情。

二是表现了诗人虽然热烈追求与神结合,但理想难以实现的无限痛苦。

三是表现了诗人经过顽强追求,最终达到了理想境界以后的无限欢乐。 

2  思想意义:

《吉檀迦利》是以颂扬神、敬仰神、渴望与神结合为主题的。在泰戈尔看来,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宇宙万物由一个共同的生命维持着,主宰这个生命的则是一个无形无影而又无所不包的精神本体——梵,而这个梵就是神,人只有达到与神即与人之外的世界完全合一的境界才能达到快乐和幸福。

诗人颂扬的神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诗人始终注视着祖国的命运,关怀着人民的生活,他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实是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当诗人歌唱那令人不免有些虚无缥缈的理想境界时,情不自禁地表达他对祖国美好未来前景的向往。

二是他心目中的神并不是远离人世,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广大穷苦人民在一起的。

三是诗人主张执著于现实生活,反对寻求所谓的超脱。

3、艺术风格:

①诗集充满了哲理性和情感性。                                                                                                            

②诗集写景清晰如画,风格质朴。

    ③诗集带有散文诗那种优美的韵律。

                

第四节  川端康成

 

一、生平和创作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终生追求把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结合起来,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生写了400余篇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可以归纳为两类:

  第一类作品描写他的孤儿生活和孤独情感,描写他失恋的过程和痛苦的感受。如《十六岁日记》、《致父母的信》等。

  第二类作品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的悲惨境遇。如《伊豆的舞女》、《雪国》等。

二、川端康成作品美学特征

  1、川端康成是热心探求美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作为背景,使自然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又常常以美貌的青年女子为中心,以她们对爱情和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主题。

  2、他又是擅长表现悲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感情,结局往往具有悲剧色彩。《雪国》里岛村的感伤情绪和驹子的内心痛苦充溢全篇,给小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

   3、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

  4、这种格调的形成既与他本人自幼失去父母及亲人的不幸遭遇和从小养成的孤僻性格及悲观思想有关,又与《源氏物语》的基本情调-“幽情”有联系,此外还受到西方世纪末艺术和现代派文学所普遍带有的悲凉情绪的影响。

三、《雪国》

《雪国》是川端康成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

   1、驹子的形象:

 驹子是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著名中篇小说《雪国》中塑造的一个艺妓形象。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爱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描写驹子的性格。

1)在日常生活表现方面,着重写她坚持记日记,喜欢读小说,刻苦练三弦等几个细节。驹子的日记从到东京当侍女之前不久记起,一直坚持下来;她从15岁的时候起就喜欢看小说,而且把看过的书记下来;弹三弦的技巧比当地一般艺妓高出一筹。从日常生活表现来看,作为一个艺妓,驹子应该算是生活态度比较认真,意志比较顽强,且有进取心的,不同于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因此,是值得适当加以肯定的。

2)对待爱情方面,驹子虽然也到宴会上陪客人,但爱上岛村,并且主动委身于岛村,是她觉得岛村虽然是个游客,却跟一般毫无教养、毫无感情的游客对自己的态度不同。她想在岛村身上求得像是爱情的爱情,哪怕只有一点儿也好,哪怕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也好。她把岛村这样一个极不可靠的人当成恋爱的对象是异乎寻常的,明明知道自己和岛村的关系不能维持长久,可是仍然不顾一切地在岛村身上倾注自己的全部爱情,这种“无偿的爱”正是女性美的最高表现。她的爱情既有纯真的一面,又有畸形的、病态的一面。

从上诉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爱情态度这两个方面来看,驹子作为一个艺妓,即不是积极的反抗者的形象,也不是庸俗的堕落者的形象,而是有一定进取心的艺妓形象。

典型意义:《雪国》以同情的笔调表现了驹子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她的进取精神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因此具有一定思想价值。

    2、艺术成就:

1)《雪国》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东西结合。其具体表现为,既有一定数量具体的、客观的描绘,又在不少地方通过岛村的自由联想和意识流动状物写人;在总体上基本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即岛村前后三次从东京到雪国,三次遇到驹子,一次接一次的写下来(只有第一次例外,采用插叙方法),在某些局部又通过岛村的意识流动和自由联想展开故事情节,适当冲破事物发展的时间界限和空间界限,形成内容上的一定跳跃。

   2)《雪国》在人物描写上的特点是重视感觉,刻画细微。作者虽然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可是却很重视表现人物的主观感觉,表现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很注意人物描写,并且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细微之处。在《雪国》里,不仅岛村的纤细感情和瞬间感受被表现得细腻入微,同时驹子的心理矛盾和感情变化也被表现得无微不至。。

   3)《雪国》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是自由灵活,活而不乱。作者的中、长篇小说往往近似于若干“短篇”的连缀,其中的第一个“短篇”已经写出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世界,其后的“短篇”乃是对于第一个“短篇”的不断补充和丰富。所以作为整体来看仿佛缺乏统一的构思和立体的框架,各个“短篇”之间的联系显得有些松散,不过仔细读来仍然能够发现一定的内存联系。《雪国》也是如此。。

  4)《雪国》在文章风格上的特点是既美且悲,抒情味哝。川端康成是热心探求美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作为背景,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作为衬托,使自然的景色和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他的作品又常常以美貌的青年女性为中心,以她们对爱情和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主题。这些都与他对美的探求有关。《雪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这篇小说里,驹子的现实美和叶子的空幻美正是在雪国的背景上展示出来的。他又是擅长表现悲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感情,结局往往具有悲剧色彩。《雪国》也是这样。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

返回原图
/